基於AI人臉網格辨識技術醫療燈具自動追蹤之開發

2024/10/6 計劃書RMVC人臉追蹤系統

# 一、研究目的:

本計畫旨在開發一款具有自動人臉追蹤功能的智能手術燈。透過影像辨識技術與精密控制演算法,手術燈能夠自動鎖定並追蹤手術室中的醫療人員臉部位置,確保照明始終保持最佳角度。此技術可減少傳統手術燈需要頻繁的反覆操作,造成醫師疲勞問題,提高手術環境的便利以及減少分心的機會。本研究希望提升手術燈系統的自動化水準,為醫療器械的智慧應用樹立標竿。

# 二、 文獻探討:

# 影像辨識技術:

針對人臉追蹤需求,檢視現有影像辨識模型的準確度與可用性,探討各種影像辨識技術如何應用於醫療器材中。在確認現有模型的適用性後,選擇適合應用於手術燈控制的辨識技術。

# 控制演算法:

回顧自動控制理論,尤其是PID控制在誤差調整、穩態誤差抑制及追蹤精度上的應用。探討如何應用PID演算法在動態環境下保持人臉追蹤的穩定性。

# 系統人機互動優化:

參考相關醫療設備的使用者界面設計,研究如何在設計中提升操作便捷度,以滿足醫護人員的使用需求。

# 三、 研究方法及系統架構:

# 機構電控系統開發:

為了實現即時的響應,我們挑選市面上,可以做到高響應的步進馬達控制系統,以及軸卡插補運動控制器,且在原先的步進馬達的架構上加入磁編碼器,和FOC控制模組,讓原先開迴路的步進系統,實現封閉迴路控制,選擇這樣的架構可以最大化減少驅動器的體積和,達到高響應且不會失步的效果,以避免在與人協作的情況下導致定義遺失。

# 影像辨識及追蹤設計:

為了確認影像辨識技術的可行性,我們首先進行市面現有模型的適用性測試。最終確定使用深度學習模型進行人臉識別,該模型具備高準確度並能在複雜環境中穩定運行。

# 座標轉換與控制策略:

初始階段,我們嘗試透過投影向量的方式計算轉移矩陣以轉換座標。然而,由於此方法對鏡頭校正的精確度要求高,且鏡頭與目標物的距離和角度無法變動,因此最終改採更穩定的控制策略,即使用攝影機居中設置並隨機構移動。

# PID控制架構:

根據影像取得的位移數據(像素矩陣),我們將影像劃分為四象限,計算x與y軸的偏移量作為控制誤差,再使用PID控制演算法將此誤差轉換為手術燈的追蹤運動指令。為應對不同環境和狀況,控制器可根據需求設置不同的kp、ki、kd參數。

# 四、 系統實作:

# 影像辨識與追蹤演算法實現:

經過多次測試,我們選擇了一款高效的開源人臉辨識模型,並加以微調以適應手術燈追蹤需求。該模型在追蹤誤差小於3像素時仍能保持穩定,並且對光線變化有較強的抗干擾性。

# PID控制系統設計與調整:

  • 在控制過程中,發現單純的誤差校正會引起過度擺動,因此我們針對不同情況設置了誤差抑制範圍,確保系統能自動修正過大或過小的輸出值。
  • 當初設計的PID控制器輸入數值範圍過小,導致追蹤精度不夠。我們將像素偏移量直接映射為高值輸出,透過控制器的浮點數輸入,使得輸出更加精確。例:將10,000的輸出對應為控制輸出0.1,有效提高了調整靈敏度。
  • 我們設計了特殊情況的重置功能,在追蹤對象消失或PID積分累積過大時自動清除累積誤差,避免誤差累計過多導致追蹤失準。
  • 避免抖動與穩定度改善:由於快速追蹤過程中影像辨識容易受動態模糊影響,導致短暫判別失誤,機構頻繁返回初始位置。我們加入延遲判斷函數,使系統在持續無法辨識的短時間內不會立即觸發回歸,避免高頻抖動。

# 配置文件與操作優化:

  • 為了提高使用便利性,我們設計了一個配置文件,將所有PID參數、控制模式及串口號等設定儲存在配置文件中,使用者可透過文字編輯器快速調整配置。
  • 加入log紀錄系統,當初始化或異常發生時記錄當時的狀況,方便後續問題排查。

# 五、 結果與討論:

本系統成功實現了手術燈的人臉自動追蹤功能,並透過多次調整及改良,達到了穩定的追蹤效果。尤其是針對動態模糊問題,通過引入延遲函數及誤差抑制策略,顯著減少了追蹤過程中的抖動現象。配置文件和log系統的設計使得系統易於配置,使用者可根據需求快速調整,並在發生錯誤時具備記錄追溯能力。 然而,本系統在某些極端情況下(如特定光線條件或高頻率的快速移動)仍會出現短暫追蹤失準,需進一步優化影像處理模組以增強環境適應性。此外,在後續開發中,可探討採用更高效的控制策略(如增強型PID或模糊控制)進一步提升控制精度。

# 六、 參考文獻:

  • 蔣沛芸(2020)。使用人工智慧於醫療影像的分析〔碩士論文,國立暨南國際大學〕。華藝線上圖書館。https://doi.org/10.6837/ncnu202000029
  • 蔡孟庭(2021)。應用影像辨識技術於口罩辨識警示系統〔碩士論文,義守大學〕。華藝線上圖書館。https://www.airitilibrary.com/Article/Detail?DocID=U0074-0709202113281900
  • 洪美玲、顏錦柱、賴寵文、邱銘彰、劉修綜(2005)。直流馬達定位控制-最佳PID控制器之設計。技術學刊,20(2),195-200。https://doi.org/10.29507/JT.200506.0010
  • 陳信文(2015)。基於最小追蹤誤差與頻域限制條件之伺服馬達PID控制器參數自動調整法則〔碩士論文,國立交通大學〕。華藝線上圖書館。https://doi.org/10.6842/NCTU.2015.00003